运思巧妙 共为“呐喊”——初二语文组”浅析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同课异构”
(发布人:朱新飞 发布时间:2020-12-28 18:12 点击量:1855)
初一语文备课组的《朝花夕拾》专题研讨课刚刚结束不久,2020年11月末初二语文备课组便在教务处组织安排下进行了以“浅析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为专题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为迎接“校庆”阅读展示再添一份精彩!
李兴连老师的《与鲁迅相遇》开启了活动的扉页,以《我眼中的鲁迅》开始了这趟“相遇”之旅,接着他以《孔乙己》《故乡》《社戏》为文本,带着孩子们展开了“析人物”、“学写法”、“讲主题”环节,然后借助时代背景分析、借助资料引导孩子们理解鲁迅思想变化过程。这趟旅程,循循善诱的李老师让学生们对鲁迅其人及其思想的认识再加了深度,学生们再一次感受了心灵的冲击!
汤叶玲老师开设了题为“走近《呐喊》”的专题研讨课,她从《<呐喊>自序》入手,带着学生研读,提取核心词语:“寂寞”、“梦”、“呐喊”,启示孩子们去了解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然后引导分析“孔乙己”、“闰土”、“杨二嫂”、“双喜”、“阿发”等人物形象,来进一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思考作者透过笔下的人物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课堂上,师生一起在文本解读中,感知了鲁迅先生作品带来的心灵教育。
林瑛的专题研讨课则以一道推理题开启,已知:1《孔乙己》、《故乡》、《社戏》;2《呐喊》自序;3《呐喊》写作背景、缘由;4鲁迅小说选材特点。求证:《呐喊》主题;建议推理思路:小人物分析中见大主题。在课堂设计中,分别以朗读,速读的形式一步步的了解“已知”条件, 引出小人物分析中见大主题的课题。在课堂设计中,分别以朗读,速读的形式,结合鲁迅小说选材特点“ 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的特点,分析小人物形象,引出探究:每个小人物的背后,作者呐喊的深意是什么?最后来推理《呐喊》主题,还带着孩子们发现鲁迅先生“呐喊”之余也给予“希望”。本课以有趣的数学形式开启了如何从阅读文本去探究小说集主题的新形势。
闫雪冰老师则注重“慢工出细活”,立足小说三要素,先带着学生们梳理了三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内容;然后注重分类分析人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阅读,从描写角度分析把握三篇小说中部分人物形象特征。从而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领悟作者的用意。闫雪冰老师在课上对个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社会环境的特点引导感知,让学生们对小说题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马增江老师的课是让人“思考”的课,首当其冲的三个问题设置:以“印象深刻的篇目?”“刻画了哪些人物?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描写的?”“对比的艺术手法是如何体现的?)”直接进入文本的阅读,注重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然后以“专置”的三个有难度的问题领起这堂课的“深度思考”:“是否赞同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说法” ?“《故乡》中哪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能够很清晰地阐明作者的写作心声?为什么?”“《社戏》一文洋溢的文本气息和情感流淌显然和前两篇迥异,相比照《社戏》一文的魅力在哪里?它美吗?”在问题的解答中,让学生的阅读进入了深层次,感受鲁迅灵魂中恒久的呼唤和呐喊,进而感悟鲁迅“民族魂”的伟大。
五节专题研讨课,运思巧妙,共为“呐喊”。从接受“同课异构”的任务,到集体备课,探讨思路,五位老师立足于三篇小说,旨在带领孩子们走进《呐喊》阅读,走进鲁迅,感受文学大家的爱国情怀,在研究同时也加强了对此类阅读指导的思考。老师们也互相学习,促进了自身专业的成长。
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因为优秀的小说应该传递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二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揭示和扬弃,三是对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恶的多维思考,四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鲁迅无疑一一都做到了。
为什么要走进鲁迅先生,因为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他是“民族魂”!
相信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师生都受益匪浅,英才学校整本书阅读教研正在路上!